書香縉云:共建共享城市書房
陽冰書房。記者 雷寧 攝
耕讀傳家,在縉云縣自古有之。李陽冰,李白族叔,麗水縉云有歷史記載以來的首任縣令。在病榻上,李白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并為之作《序》。
為了紀念李陽冰這位歷史名人,剛剛建成不久的縉云圖書館西橋分館,被命名為陽冰書房,這讓縉云圖書館館長辛福民感慨萬千。他說,李陽冰的勸學勸農(nóng),早已深入縉云人骨髓血肉。記得他30多年前剛來縉云圖書館工作時,全縉云只有一個破舊的老圖書館,縉云人每天就排著幾百米的長隊進館看書學習。
之后,縉云圖書館幾次搬遷新館,場館面積也越來越大,卻從來裝不下縉云人渴求知識的熱情。“知識改變命運,當時我們的圖書館已經(jīng)是縉云人鐘愛一生、矢志不渝的‘打卡點’。”辛福民笑著說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書房作為縣圖書館的分館,如雨后春筍般在縉云各地茁壯成長。
陽冰書房共分為上下兩層,一樓為鼎湖廳,二樓為臨云庭,以九曲練溪為主調(diào)。一樓正對著大門的是一艘小船造型的書架,象征書海泛舟;頂棚為云朵造型,喻意縉云的“云”;加上流暢的線條,恰似活躍的流水。
該館計劃藏書5萬冊,擁有200座的閱讀席,80座的多功能廳,20座的沙龍室,兼具24小時自助服務(wù)功能,是一個集藏書、閱讀、講座、公共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現(xiàn)代多功能型圖書館。
除圖書借閱區(qū)外,館內(nèi)還有自助借還機、“旺寶”智能機器人、喜馬拉雅朗讀亭、耳機森林、VR蛋椅、VR觀景臺、有聲圖書墻等科技產(chǎn)品體驗等板塊,共同構(gòu)建成“閱讀題+”的基層文化服務(wù)綜合體,充分展現(xiàn)“書香縉云”的現(xiàn)代化樣貌。
“陽冰書房作為‘創(chuàng)新型文化空間’,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之余,搭建起打破空間壁壘的文化交流平臺,最大限度地運用優(yōu)質(zhì)文化資源,探索打造多功能文化陣地,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引導全民閱讀新時代。”辛福民充滿希望地表示,縉云人自古以來愛讀書、好讀書。提升更好的讀書環(huán)境,能讓新一代只愛讀網(wǎng)絡(luò)爽文的年輕人,重新回到圖書館,享受“高科技”和“離家近”的閱讀紅利,一如既往地愛上“知識的海洋”。
不僅是陽冰書房,縉云縣還在西鄉(xiāng)大集市西側(cè)建設(shè)了佑文書院。該書院建筑面積478平方米,座位200余個,書籍容量1萬余冊,比起陽冰書房,佑文書院地處鄉(xiāng)鎮(zhèn),別有一番情趣。
西鄉(xiāng)大集市人流量大,這里不僅為學生在課余時間提供方便而溫馨的閱讀場所,放學之余,還為接送孩子的家長、寫作業(yè)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好去處,促進了全民閱讀。此外,作為縣圖書館新建分館,這里還配備了自助借閱設(shè)備,與縣圖書館資源共享、通借通還,是全縣第三家、鄉(xiāng)鎮(zhèn)級首家24小時自由借閱的“城市書房”。
辛福民說,城市書房建之為民,傳承文脈,作用不容小覷。鑒于縉云讀書人的體量大,為40萬縉云人民修建單體容量不少于200人的書房,顯得更為貼合本土實際。讓更多書房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鄉(xiāng)愁打卡點,其中展現(xiàn)的精致生活更能展示縉云形象,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角度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