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感受《千里江山圖》
為了幫助新青年理解《千里江山圖》中這群有著崇高理想,為了新中國燃燒自我的英烈們所做出的抉擇,同時深刻了解真實歷史中那些為祖國捐軀卻無名無姓的英烈們。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鼓勵讀者帶著書籍來到烈士陵園,在現(xiàn)實中深刻體會“無名英烈”的三層含義。
斑駁舊址 紅色歷史
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大門
龍華烈士陵園四號門,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據(jù)有關史料記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至1937年間,在此地先后關押了近萬名革命志士,約有千人遇害。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所在地,是創(chuàng)立于清朝同治年間的江南制造局的兵工廠。民國年間,一直是上海最高軍事機構。
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門樓
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門樓,始建于1920年,中西樣式,墻體頂端設堞口,二層樓臺設崗樓,為當時龍華地區(qū)除了龍華塔以外最高的建筑。
關押至監(jiān)獄的囚車
這輛車為當年關押革命志士至龍華監(jiān)獄的囚車(復制件)。1931年1月,蔡博真和伍仲文遭到敵人逮捕,在被引渡到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囚車中,同志們提議為他倆舉辦一個特殊的婚禮。就在這輛簡陋的囚車上,他們發(fā)出“人生之路行將走到終點,伉儷共同信仰永遠不變”的結婚誓言。
龍華監(jiān)獄
龍華監(jiān)獄的男女看守所,分為男牢和女牢。男牢一共有三幢,分別稱為“天”“地”“人”。男牢三幢制式相同,房頂系“人”字形結構。每幢監(jiān)房設鐵柵大門,除防風和開放時開啟,其余時間終日關閉。每幢監(jiān)房左右分隔午間囚室,合為十間,一共三十間。
釘上鐐銬的青石
男女看守所的大院門口邊,有一塊斑駁的大青石,當年革命志士就是在這里被釘上沉重的腳鐐,戴上后只能半步半步地挪動,被稱為“半步鐐”。
囚室內部
囚室內備雙層床鋪四只,人少時每人一床,人擠時2人一床或就地而睡。囚室內置糞桶、飯桶,外壁有小高窗,進光時間甚短。囚室相鄰一壁,設有燈洞,夜亮一燈,鄰房共用。
獄中詩
當年,在這個失去人生自由,甚至生死未卜的監(jiān)獄中,誕生了世上罕見的文學詩社——“捫虱詩社”。關押在獄中的英烈們聚集在一起,相互唱和,命題述志。而這首七絕正是關押在這里的革命志士張愷帆在獄中留下的:
龍華千古仰高風,
壯士身亡志未窮。
墻外桃花墻里血,
一般鮮艷一般紅。
革命志士 精神永存
惲代英,江蘇武進人。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23年主編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參加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工作,后參與領導五卅運動、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1930年在上海任中共滬東區(qū)委書記時被捕,后被關押在龍華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1931年于南京就義。
趙世炎,四川酉陽人。早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參與組建旅歐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1922年參與組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1924年回國后任中共北京地委書記、北方區(qū)執(zhí)委會宣傳部部長等職。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區(qū)委組織部部長兼上??偣瘴瘑T會主席、中共江蘇省委代理書記等職。參與領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在上海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后于龍華就義。
羅亦農(nóng),湖南湘潭人。1921年留學期間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任中旅莫斯科支部書記。1925年回國后,任中共江浙區(qū)委書記。1927年參與領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同年任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當選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后任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1928年在上海被捕,后于龍華就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