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桐江名人 | 第十期 講好鐘厚故事,做好忠義文章
鐘厚,字惠民,號德政,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出生于桐廬水濱鄉(xiāng)里嵩山(今新合鄉(xiāng))。自幼穎異,讀書過目成誦。及長,嫻于武備,膂力過人,能左右射。年輕時與父兄,或積薪焚炭,生息富財;或造木編桴,通商裕國。由是家聲日振,經(jīng)濟豐腴。當時,被人們稱之為“賽陶朱”。
本期“品讀桐江名人”將由李龍先生為大家講述“忠救王”鐘厚的故事。
一、講好鐘厚故事
關(guān)于鐘厚這個人物,正史記載甚少,《宋史》似乎也少有涉及(未能仔細查找)?,F(xiàn)在掌握的資料,主要存在于《桐江義門鐘氏家譜》當中。家譜雖有隱瑕溢美的傾向,如5篇傳序文、2篇碑記、18首贊詩等內(nèi)容,但事跡大略卻是不太會無中生有,即使是靈異事件,也是老百姓口碑相傳,深信不疑的;而3道圣旨,更不會稍作改動。所以在此基礎(chǔ)上,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入挖掘,對鐘厚這個人物在不同的階段進行人物身份和主要事跡定位,形成了5個故事核,并以此為載體,挖掘忠救王忠君愛國的忠義思想,弘揚鐘厚舍身為國的忠義精神。
1. “賽陶朱”鐘厚
“陶朱”是指范蠡。在幫助越王消滅吳國實現(xiàn)霸業(yè)后,范蠡即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泛舟五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后定居于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所以范蠡還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奉為財神,評價其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時人稱鐘厚“賽陶朱”,說明鐘厚家底十分富有。
2.“游擊將軍”“大先鋒”鐘厚
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北方契丹屢次南侵,鐘厚慨然曰:“大丈夫盡忠報國正在此時,安敢懼死哉!”毅然放棄富裕的家庭生活,投身于殿前都指揮使高瓊麾下,進入抗擊契丹入侵的斗爭行列,以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他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后被授予“游擊將軍”之職。
因為每次戰(zhàn)斗鐘厚總是沖鋒在前,軍士們對他敬愛有加,又稱之為“大先鋒”。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復入寇,初縱游騎擄掠,后蕭太后與蕭撻覽率軍圍瀛州(今河北河間縣),直犯貝州(今河北清河縣)、魏州(今河北冀縣)、澶州(今河南濮陽縣),中原震駭。真宗皇帝趙恒聽從宰相寇準、太尉高瓊之言,決定御駕親征,鐘厚隨駕前行。前軍到了澶州,契丹統(tǒng)軍大帥蕭撻覽自恃兵強,直沖宋軍陣腳。鐘厚隨主將李繼隆奮勇抗擊,殺死射死數(shù)千契丹兵,余眾向北潰逃。契丹主為避宋軍鋒芒,聲言要遣使臣向宋主請盟求和,所以雙方休戰(zhàn)十余天。
此時,宋真宗駐蹕在澶州城,準備接受契丹求和,并打算班師回朝。誰知正當宋軍放松戒備的時候,蕭撻覽卻暗中整飭精騎數(shù)千名來犯,直逼澶州城下。宋軍來不及防備,兵將被殺死殺傷不少。鐘厚聞訊,火速率部趕來助戰(zhàn),經(jīng)過力戰(zhàn),終于殺退契丹兵,撻覽中箭身亡,使真宗皇帝平安還都。而鐘厚也受了重傷,終因流血過多不治身亡,年僅三十歲。
3. “忠救王”鐘厚
到了真宗的兒子仁宗朝,契丹又背棄盟約入寇。仁宗追思澶淵功臣,于慶歷三年(1043)下詔,“追封游擊將軍鐘厚為忠救王”,詔曰:“朕惟崇德報功,國家大典,賜爵追封,朝廷之盛事。爾先陣亡游擊先鋒鐘厚,當皇考親征之時,正契丹猖獗之日,爾一介之士,奮勇斬賊,代主分憂,雖云陣亡,忠義顯著,恤典未嘉,朕實悼之。茲特追封汝為忠救王,賜田里閭,立廟享祭,遣臣旌其門曰‘忠義之門’。欽哉!故敕!”時間是宋慶歷三年十月十五日,由中書省呂夷簡奉行。
所謂忠救王,就是忠心救帝駕而封的王。仁宗追思澶淵功臣,自然是有大敵當前以激勵士氣的想法,使更多忠勇之士能奮勇殺敵。且“忠義之門”的旌表,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激勵作用是很大的。
4. “天官明王”鐘厚
宋建炎二年(1128),高宗皇帝趙構(gòu)改封鐘厚為“天官明王”。其圣旨曰:“朕贊大統(tǒng),軫念元勛,爾故封忠救王鐘厚,先以忠勇為皇祖敗契丹于澶淵,今以陰兵助朕攻卻金虜于淮浙,同戰(zhàn)軍士恍惚共睹精忠大義,生死不殊,朕甚嘉之。茲特改封忠救王為天官明王,賜田一頃,立廟享祭,仍遣官旌其門曰:‘忠義之門’以彰我國家勸懲之典,服茲休命,永賁幽光,欽哉!故敕!”時間在大宋建炎二年三月十二日,由中書省臣李綱奉行。
這次改封,有個關(guān)鍵事件,那就是“以陰兵助朕攻卻金虜于淮浙”。具體事件,似乎也未見正史,但在圣旨中出現(xiàn),定然是事出有因。《桐廬縣志》就有縣域內(nèi)蘆茨菩薩陳杲仁以陰兵保護鄉(xiāng)人的類似記載。而此次加封,表面上看,只是名稱的改變,但其實是把鐘厚從“忠救王”的“人王”的身份提升到了“天官明王”的“神王”的地位,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轉(zhuǎn)變。
5. 歷代名人的評價
歷代文人和達官對鐘厚事跡歌頌的很多,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如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被明太祖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撰《忠救王廟碑記》;桐廬明代兩部尚書、文敏公、姚天官姚夔也有《九王公詩集》:
胡騎長驅(qū)帝獨征,寇公奮怒展神旌。
閼氏血落無成魄,可汗頭懸不再生。
介石孤忠全國難,斷金大節(jié)立軍營。
今觀決策澶淵處,夜夜風濤泣戰(zhàn)聲 。
而清乾隆朝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曾在曾新合設(shè)館授徒的董邦達也和姚夔詩,歌頌鐘公的忠義之舉:
六龍萬騎共長征,公獨英雄死義旌。
存砥中流安赤甸,沒將霖雨潤蒼生。
大清士子斂遺廟,弱宋恩綸表故營。
多少前賢憑弔后,松濤夜夜泣歌聲。
乾隆三十二年(1767)桐廬縣知縣張圖南敬撰《天官明王贊》。而桐廬縣知事加一級的張?zhí)剐苡谟赫?1723)題《天官明王序》,則高度概括了鐘公的歷史功績和人格魅力:
壬寅(1722)春,余以勘山路由鍾家莊,見夫溪流映帶,有廟巍然。詢之士人,僉曰“鍾公神廟”,祈雨必應(yīng)。癸卯(1723)季夏,彌月不雨。爰虔備香楮,至城之紫霄觀。五日之內(nèi),獲降甘霖,一時禾黍復甦,謂非神之力歟?閱鍾家譜,知公生宋初,膂力絕人,勇也;澶淵之役,陷於陣難,忠也;南渡之后,陰魂破敵,義也;立廟享祀,捍災御患,仁也。顧仁宗朝封忠救王,高宗朝又封天官明王,位已崇,名已著,奚俟后人之贊頌?為第躬承惠澤,福我桐民,敬獻旗傘,恭勒匾聯(lián),亦祈仰酬于萬一云。匾曰“致澤齊輝”,聯(lián)曰:“稟天上之精英,但識盡忠報主,奚計他年膺顯爵;司人間之保障,夙能濟世安民,自宜此日頌靈神。”
6. 關(guān)于鐘公廟的修建
早在洪武十三年辛酉(1380),浦江義門鄭楷就寫過《重修忠救王祠記》,劍術(shù)馀慶、馀惠兄弟在桕樹塢口首建忠救王官吏,以及后代重修忠救王祠的事跡。2020年,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鐘公廟又進行了重修,拓展總體規(guī)模,增加建筑高度,并塑像撰聯(lián),整飭一新。這真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無論在家為民還是在朝為官,都能憂國憂民,造福一方。鐘公的精神,影響深遠。
二、做好“忠義”文章
1. “忠義”的歷史評價
現(xiàn)在的“忠義”是“忠貞義烈”“忠臣義士”的意思。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義”歷來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有“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由于封建社會片面強調(diào)臣子對君父的忠,甚至變成“愚忠”,成為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枷鎖。如《傳》對“忠”的釋義就是“事上竭誠也”,再加上演繹和流傳的關(guān)乎“忠”的歷史故事,現(xiàn)在的國人一講到“忠”,腦海里就不由浮現(xiàn)出“忠于主子”“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愚忠思想。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忠”發(fā)展到成為臣民絕對服從于君主的一種片面的道德義務(wù)。對于臣民來說,效忠是第一位的,而不論效忠的對象是否合理、合情、合宜。所以在現(xiàn)代文化價值里,“忠”似乎被拋到了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其實,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忠”,是忠誠,是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公民對國家、人民履行法律和道德的義務(wù)與責任,是現(xiàn)代社會關(guān)系不可缺少的行為規(guī)范。“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義謂天下合宜之理”,是指公正、合理而應(yīng)當做的。而并非狹隘的不講原則的哥們義氣。
2.“忠義”的文化釋義
什么是“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里,“忠”真的是只專注于對象卻沒有原則標準的“敬”和“誠”嗎?
在儒家經(jīng)典里,“忠”指的是盡心為人辦事,不分對上與對下。如“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滕文公》);朱熹《論語集注》解釋說:“盡已之謂忠。”就是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墩f文》對“忠”的解釋是:“敬也,從心,中聲。”宋末真德秀進一步解釋說:“忠者,盡己之心也。……忠,盡乎內(nèi)者也。”元代戴侗訓“忠”為:“盡己致至之謂忠。”
什么是“義”?“義”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也即辦事準確,幾乎包括處理一切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如“不義而富貴,與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義”(《孟子·梁惠王》)。
有人從“忠”的字源學考察,認為忠的造字本義是內(nèi)心公正,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從“忠”的古文獻學考察,認為“中”是事物整體更是社會群體的核心所在,是社會群體中的每一位成員應(yīng)該傾心向往和一致維護的地方。“中”在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標準,影響了儒家政治理想和思維傳統(tǒng)——追求中正和諧,力倡思維方式上和社會實踐中的“以中致和”。從 “忠”的說文解字辨析,《玉篇》解釋為:“直也”。《增韻》解釋為:“內(nèi)盡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從心,謂言出于心,皆有忠實也。”《六書精蘊》解釋為:“竭誠也”。
3.儒學視野下的“忠義”
《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體系里,“仁”是萬德之首,是內(nèi)核。“忠”和其它德目(克己、愛人、惠、恕、孝、信、讱、勇、儉、無怨、直、剛、恭、 敬、寬、莊、敏、慎、遜、讓)一樣,隸屬于“仁”,忠是誠實的表現(xiàn),是在仁義前提下的忠誠如一。
即使在君臣關(guān)系的定位里,孔子和孟子,都是從君臣相對關(guān)系來展開論述的,而不是要求臣子沒有原則地、一味地服從君主?!墩撜Z·八佾》篇中,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禮來對待臣下,那么臣下就會盡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分內(nèi)之事。而孟子在《孟子·離婁》篇中則說:“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臣對君忠,是有前提的,除了情感因素外,當然還有“忠”德首先是合乎中正原則的。
對于“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又:“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歷史上的忠義之士
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忠義之士,流傳了許多慷慨悲歌、可歌可泣的歷史佳話。我們從他們的歷史事跡中,也能感受到“忠”絕不是簡單的忠君報國,“義”不是簡單的兄弟相助,而是心胸有大道,行止見高潔。
北宋楊家將滿門忠烈,抗敵殉國,仍深明大義,出征西夏,且得勝班師。南宋岳飛一生矢志“精忠報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等,無不是忠君愛民的典范。而關(guān)羽則是“忠義”的化身和代表。
而今天,在我們新合鄉(xiāng),就有一位前輩和先賢,在遙遠的宋代,因為家國情懷,放棄小家小我,投身宋朝江山,獻身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事業(yè),這就是心中有大道,這就是“忠”;近千年來,當?shù)剜l(xiāng)民和鐘氏后人,都不忘先賢的大忠思想,建鐘公廟祭祀,使鐘公“忠”的思想得以繼承和發(fā)揚,使“忠義門”的思想成為集體的榮耀和光榮的傳統(tǒng),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義”。我們身處今天如此偉大的時代,如何把這種“忠”于家國“義”于鄉(xiāng)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正能量繼續(xù)傳承下去?
5.“忠義”的當代價值
總而言之,“忠”就是誠心居中,正直不偏。對正義之事,盡心盡力去完成,心懷恭敬,忠誠無私。而對“義”的追求,也是開展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wù)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應(yīng)有之義。
“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6個方面18個字的思想,不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明確要求共產(chǎn)黨人“忠”字當頭,忠誠忠實,鍛造堅定的政治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對黨絕對忠誠是我們黨思想作風建設(shè)的核心要求,是共產(chǎn)黨人最基本的政治素養(yǎng)。黨員領(lǐng)導干部務(wù)必時時刻刻對黨忠誠老實,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思想上與黨同心,行動上與黨同步,始終做到絕對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實于共產(chǎn)黨員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