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階段性供應偏緊 煤炭價格不跌反漲
疫情以來,大宗商品牛氣沖天的底氣無外乎兩點:一是各國為應對疫情短期給市場注入了巨大的流動性,催生了資產價格泡沫;二是疫情導致貨物、信息流通與交換的效率大幅度降低,間接地破壞了供給。然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隨著流動性寬松政策退出和疫情好轉,商品牛市也將隨著支撐其存在的因素趨弱而走向終結,空頭也將全面反攻。
疫情以來,各國為應對疫情實行寬松政策,短期巨量的流動性注入導致巨大的通脹壓力推動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是為大眾所熟知的大宗商品暴漲的演繹邏輯。然而,全球放水只是推動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必要條件,絕非充分條件。疫情對供給的破壞程度確實是大于對需求的破壞程度,這也是疫情后短期虛假繁榮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商品流通速度、信息交換效率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商品流通速度、信息交換效率的阻礙稱之為墑。墑越小則價格和價值越接近,反之越遠。短期之內墑的存在使得供需扭曲,導致商品價格失真。
回顧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糧食和生產資料價格實行“雙軌制”政策,疊加交通不便、信息不對稱,貿易溝通方式基本靠寫信、電報或者電話等傳統(tǒng)方式,導致商品流通效率極低,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地區(qū)價格千差萬別。這給時代產物“倒爺”留下了生存空間,也是墑的存在導致價格偏離價值完美的例證。
隨著高度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建成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商品價格大趨勢是價值回歸。而疫情的出現(xiàn),破壞了正常的商品和信息供給、交換,使得各方面流通環(huán)節(jié)效率降低,嚴格的疫情防控封鎖影響了貨物流通,疫情相關新聞鋪天蓋地,影響了非疫情相關的信息交換,這造成了供給快速下降主導的供需失衡,導致了商品價格非理性高企,這就是疫情本身導致商品虛假繁榮的邏輯。
物壯則老,商品牛市何時見頂?解鈴還須系鈴人。一是新冠疫情整體是向著可控方向發(fā)展的,二是全球放水情況不可能長期維持。隨著疫情的好轉,各國為對抗疫情的流動性寬松政策將逐步退出,后續(xù)政策會把對抗通脹作為重要考量。本輪商品牛市存在的基礎遭到了破壞,空頭力量開始從戰(zhàn)略防御轉向戰(zhàn)略進攻。
首先來看執(zhí)市場之牛耳的“銅博士”,短期注入巨量流動性導致的通貨膨脹已經(jīng)顯現(xiàn),并且廢銅受疫情影響而供應趨緊,量化寬松與疫情共振是此輪銅價上漲的主要動因。隨著歐美等經(jīng)濟體的經(jīng)濟復蘇,后期流動性大概率邊際收緊以抑制通脹,并且國儲銅鋁鋅持續(xù)投放市場,以緩解國內階段性供應偏緊局勢。再來看焦煤,近期其價格快速拉漲的原因在于疫情影響下的供需扭曲。隨著疫情好轉,全球煉焦煤產量及物流運輸量也會逐步恢復,澳煤被限制的進口份額也會逐步被其他國家所取代。近期煤炭價格不跌反漲,后續(xù)預計國家會進一步出臺保供政策。隨著疫情好轉與貨幣寬松政策的退出,商品當下的上漲不過是空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