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觀點:非法網貸、網賭、電詐混戰(zhàn)百度貼吧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宇軒 |北京報道
“開盲盒擼網貸”“白戶擼貸”“網賭帶飛回血”……
(相關資料圖)
在一些具有網絡金融話題屬性的百度貼吧中,這類帶有明顯“喪文化”色彩的“?!闭诹餍新?。這類帖子中往往都是一篇幾行字的配圖“小作文”,發(fā)帖者講述的故事中,有人因外債緊逼尋求網貸解圍,有人因超前消費尋求“好心人”帶領參與網絡賭博掙快錢,甚至有人通過“擼網貸”脫離苦海過上幸福生活……
擁有300多萬關注者的“網貸吧”,首頁多為這類疑似涉嫌非法網貸、網賭的信息。圖片來源:百度貼吧“網貸吧”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過調查發(fā)現,發(fā)帖者大量發(fā)布這類“小作文”的真實意圖,是以此推廣各類涉嫌違規(guī)的金融渠道,或者是引誘缺乏防范意識的網友步入網絡賭博陷阱,背后策劃者名義上以“手續(xù)費”“抽成”“充值”等名義牟利,實際上這類圈套疑似最終指向電信詐騙、貸款詐騙等犯罪活動。
此類貼吧每日都會有大量此類帖子刷新,甚至有的貼吧中全都是此類“小作文”,發(fā)帖者與回帖的“托”一唱一和,熱門帖能“疊樓”到數十頁之多。這類貼吧關注者甚眾,少則有幾十萬,多則數百萬。
一方面,百度貼吧現有的系統(tǒng)監(jiān)管已經難以完全避免此類信息的泛濫。另一方面,這些貼吧的人工管理機制也難以奏效。在各類“網騙”混戰(zhàn)中,遭遇了騙子的網友幾乎是投訴無門。
始于“三和大神”的“開盲盒擼網貸”騙局
“兄弟們工資到了終于可以離開三和做正常人了”;
“三個月沒進廠了,好迷茫,難道真的要做個橋洞大神”;
“還有幾個月過年了,擼個車車回家風風光光一下”;
……
在 “好心人”“應急”“貨款”“掙”“網貸”等百度貼吧中,這類帖子隨處可見。這種看似讓人一頭霧水的帖子往往是通過簡單的“圖配文”形式吸引網民點擊進入,其完整的敘事邏輯由跟帖來補齊。
其基本模式為:發(fā)帖者聲稱經濟狀況不佳,急需借款過渡,并配上一張生活照和收款記錄的截圖,隨后再附上一個夾雜著文字的鏈接。發(fā)帖者或其他跟帖者聲稱可以通過這個神秘鏈接“擼網貸”,“無抵押無擔?!?,“不看資質征信”,“秒下幾千”,甚至可以“賴著不還”。發(fā)帖者與幾個跟帖者相互配合,一唱眾和,“黑戶也能下幾千”“領了補貼去夜店”“憑本事借的錢為什么要還”等混不吝式的套路表演極具誘惑性。
根據帖文內容,復制鏈接再刪除其中的文字就可以正常點擊進入。進入之后往往是多個含有網貸名稱和超鏈接的在線文檔,文檔說明中解釋稱其中某些“網貸”“可以擼”,“申請就下”等,也有的“看臉”(即看運氣),黑話稱之為“開盲盒”。繼續(xù)點擊這類超鏈接進入網頁,要求填寫手機號注冊,之后就會自動下載一個后綴為apk的安卓系統(tǒng)程序安裝文件。
“盲盒擼貸”中的“盲盒”在線文檔。圖片來源:上述某貼吧網帖鏈接
記者依照此流程隨機點擊幾個鏈接進行“擼網貸”操作測試。下載了多個apk文件之后發(fā)現,其中多數文件無法通過PC端Windows Defender(殺毒軟件)的實時安全監(jiān)控,在下載的過程中就被強行刪除,僅有少數幾個apk文件因修改了原后綴可以繞過監(jiān)控下載保存。
轉移到安卓手機后,文件改回apk后綴可以正常安裝(該程序可以通過安卓系統(tǒng)的病毒掃描)。安裝完成后,生成的應用名稱為“應急金”,其要求的手機權限為電話、存儲空間、短信三項。點擊進入后,該應用要求填寫手機號碼注冊后才能正常使用,頁面內容為多個網貸產品的推薦,隨機點擊某網貸產品后,自動進入另一個應用的下載頁面,并要求用戶解除手機系統(tǒng)中風險管控中心的管控功能以繼續(xù)安裝新的應用。出于安全考慮,記者在此環(huán)節(jié)終止了測試。
通過復盤流程發(fā)現,這個極盡隱秘手段的“應用金”,其安裝程序的描述極為簡略,并不包含程序開發(fā)者的信息,在整個應用界面也沒有顯示其開發(fā)方信息,并且由于Windows安全系統(tǒng)出現報警并強行刪除的操作,意味著這類安裝程序或許已經隱含了某種高風險病毒。
幾個小時后,記者在“應用金”中填寫過的手機即接到一個歸屬地為香港的境外來電(號碼開頭為00852)。對方自稱是百度旗下金融平臺“度小滿”的工作人員,詢問記者是否有資金需求,并推薦一款名為“有錢花”的網貸產品。
對方將記者拉入一個臨時微信群,群里的接待者通過語音介紹其產品是“線上審核,極速放貸”“無擔保無抵押”的“信用貸”,“最低1萬,最高30萬”,“可分3至48期”,“月息6厘”。
記者多次試圖向對方索要營業(yè)資質、合同模板等證明材料,對方則一再追問“需要多少資金”。多番“雞同鴨講”式的對話之后,對方態(tài)度蠻橫地甩出一句“要辦理就辦理,不辦就退群”。
11月22日,記者撥打“度小滿”金融官方客服電話對上述信息進行核實,接線的工作員經比對記者手機號碼后,確認“度小滿”從未通過客服電話與記者聯(lián)系過,且“度小滿”的客服微信為企業(yè)微信,不會通過私人微信與客戶聯(lián)系?!岸刃M”官方客服告訴記者,以上來電及微信溝通可能為電信詐騙所為。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能搜索到名為“應急金”的平臺未入駐商家,累計投訴有362條,但總計僅有47條投訴得到回復。投訴內容包括未經用戶同意強制下款、推非法APP、砍頭息、高利貸、套路貸、盜取用戶信息、暴力催收等,多名投訴者聲稱在使用“應急金”時被引流至非法網貸APP中,填寫了銀行卡等個人信息后,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即被強制下款,且到賬額遠低于借款額,數天內利息即可翻番,不還款即遭到電話短信轟炸。其中,有投訴者表示催收電話來自境外。
在“應用金”APP頁面推廣的“米老鼠”“眾易優(yōu)品”“臨用金”等,同樣可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到同名商家,遭到大量投訴,投訴內容與“應用金”涉訴內容基本相同。由于這些商家均未入駐黑貓投訴,絕大多數投訴如石沉大海。
將上當者拉下水的“白戶擼貸”騙局
另一種騙局在黑話中被稱為“白戶擼貸”。相較于“開盲盒”,這類帖子形式上更為簡約,往往只是一張附帶微信群二維碼的圖片分享,邀請網友進群“擼貸”。
記者根據這類帖子中的線索,通過微信添加了一名自稱來自遼寧沈陽的融資渠道掮客“習慣就好”,其自稱“有渠道”,可以“融車”“融房”,為名下無資產且征信良好的客戶辦理大額貸款。
“好心人吧”中的“白戶擼貸”帖。
據其進一步介紹,只要客戶征信干凈,“渠道”可以通過一系列操作,“在你名下掛套房、掛輛車”,“這樣就可以幫你去銀行申請貸款了”,“融房時間長一些,周期為3到4個月,總額150萬到200萬,一般第一筆一個月后批款”,“融車快,一周就能下款”。
至于“渠道”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費用,據這位“習慣就好”介紹,“‘渠道’在你名下掛資產做貸款資質需要墊付成本,銀行里的信貸員也需要拿‘好處費’打點”,這筆費用需要從客戶貸到的款項中扣取,“融房大概收取3個點的費用,融車收取35%到40%”。
“習慣就好”一再向記者表示,這種“渠道”貸款均來自正規(guī)銀行,“業(yè)務都是去銀行面簽”,“錢是下到本人的卡上”,“過去都是管你吃住,報銷往來車票,現在疫情沒那么方便了”。記者詢問貸款逾期的后果,對方則稱“不會有暴力催收”,“銀行收走抵押物而已”。
根據“習慣就好”所使用的套路,其所謂掛在客戶名下的房產、車等資產均是為了虛構貸款資質,收取“好處費”的銀行信貸員則為這種非法“渠道”的內應,雙方里應外合,以客戶的征信作為“籌碼”來騙取銀行貸款以及實施其他非法行徑。
這類騙貸套路其實并不新鮮,北京市檢察院2021年公布的一起貸款詐騙案中就有與之類似的“劇情”。
一位金融智能風控體系建設領域的資深數據工程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大數據、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的授信環(huán)節(jié)得到了廣泛應用,能夠非常精準地去判斷客戶的授信準入條件,提高貸款資產的業(yè)務效率。但是由于部分審核的數據并不完全屬于銀行,很難跨部門調用數據,因此銀行會采取線上評審模式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審模式,有時候在部分環(huán)節(jié)會加入人工審核授信,在依賴人工審核的環(huán)節(jié),給偽造證明帶來了可乘之機。
該工程師進一步表示,金融機構在內審方面有很多技術手段進行保障,能夠非常快速、有效地杜絕人工舞弊的行為。但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提供的技術保障也局限于金融機構自身所擁有數據,因此無法完全通過技術手段規(guī)避人為舞弊的行為,通常會配合金融機構內部的審核流程制度,以及從業(yè)人員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來進一步保障審核安全。
會講故事的“網賭派”
相比不太“走心”的幾行字、一張圖的“小作文”,以“帶人打百家樂、A/G”為主業(yè)的“網賭派”詐騙在文案上花的心思更多。這類騙術中,編故事的文案動輒千字左右,情節(jié)曲折波蕩,乍一看頗有一種撥云見日的“勵志風范”。
推廣網絡賭博的“小作文”,這張“負債清單”曾被重復利用,多次出現在不同發(fā)帖者的帖子中。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30歲的我負債127個W,用了一個月還了40個的外債,我終于踏上了上岸的道路。”11月14日,網民為“風起云k1涌丶”(下稱“K1”)的貼吧用戶在“好心人吧”發(fā)帖講故事,至11月20日,該帖已有295個回復,長達9頁。
故事中,該用戶為自己營造了一個28歲的富家全職太太人設,“有一個3歲的女兒,老公經營3家餐廳”。“總覺得老公一個人賺錢,自己沒有家庭地位,所以自己內心總想有一個賺錢的欲望,于是每天都在網上找一些能夠賺錢的方法”,而這個所謂的賺錢方法就是網絡賭博。
K1的文案頗具故事性,情節(jié)中設置了峰回路轉之處,該全職太太屢賭屢輸之后,朋友推薦了一個人,“一起打A/G,每天贏幾千”,之前輸的錢很快就都賺回來了。
順著這類帖子,記者在QQ中添加了一個名為“李國輝”的人,對方自稱可以“在線上帶人打百家回血”(“百家”即為紙牌游戲“百家樂”),并向記者發(fā)送了一個名為“BOB體育”的賭博網站。
該網站包含體育、電競、真人線上賭局、棋牌、彩票等多種賭博項目。以真人線上賭博為例,該項目以線上直播賭局的形式進行,真人荷官發(fā)牌,用戶可以通過銀行卡充值兌換籌碼進行下注賭博,幾十秒就可完成一局。賭客如果能夠連續(xù)押中,短時間內籌碼即可翻番。
“李國輝”要求記者先注冊賬戶,“至少充一千本金”,并表示該網站“靠譜”,籌碼可以隨時提現。
記者詢問如何帶打時,“李國輝”如是答復,“你得聽我的指揮,我叫下什么就下什么”, 并許諾“我一次帶你打到本的2~4倍停,一天打2~3次”,“只收取提現到賬后盈利的百分之三十(作為帶打傭金)”。
至于法律風險,“李國輝”則稱,“你不告訴別人不就行嗎?難道你還跑去和阿sir說你玩百家?”
以“賭客”的視角來看,投入幾千的“賭資”,穩(wěn)贏不輸,一天之內至少可以賺到3倍于本金的“盈利”,的確極為契合賭徒心理。然而,以上網絡賭博可能不過又是一個騙局。
自2019年9月起,有名為“BOB體育”的未入駐商家3次在黑貓投訴平臺遭到用戶投訴。一名投訴者稱,其微信好友以“網上兼職”的名義要求他在BOB體育網絡平臺充值,“按照他們的方式投注彩票、股票、體育,每天都有保本收益”。5個月后,該投訴者試圖將5萬本金和9000盈利提現時發(fā)現,賬戶里的錢根本無法提現到銀行卡,客服和推廣的微信好友就此再不回復他的信息。至此,該投訴者才“感覺被騙了”。
2021年8月,另一名網友再度以同樣的原因對“BOB體育”進行投訴,黑貓投訴在回復中表示該網站并未入駐,暫時無法對其進行進一步聯(lián)系處理。該投訴最終不了了之。
喪文化氣氛下,不法意圖直指窘境中的年輕人
百度貼吧誕生于網絡論壇風靡云蒸的2003年,多年的發(fā)展中積累了大量海內外用戶,其一度號稱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qū)”,至今已滿20年。據其官方統(tǒng)計,百度論壇現有注冊用戶15億,主題貼吧總數2200萬個。
如此龐大的用戶體量使百度貼吧自然而然成為網絡亞文化的孕育之地,同時也被諸多不法分子盯上,利用其誘惑不知情的網友步入一個個由虛假的非法信息構筑的“陷阱”中。
剖析前述這類帖子不難發(fā)現,其語言特征與早年在貼吧流行的“戒賭吧老哥”“三和大神”等亞文化符號極為相近,發(fā)帖者的不法意圖直指這類在現實生活中經濟狀況不良、精神狀態(tài)消極的年輕群體。
2018年,關注用戶數逾1400萬、有百度貼吧“第二大吧”之稱的“戒賭吧”被多家官方媒體點名曝光。該貼吧以“戒賭”為名,本應以勵志、互助為交流主題,實則內部文化氣氛沮喪消極,不法分子利用該貼吧大量散播誘賭、電詐、招嫖等信息,造成黃、賭、騙泛濫成災的局面。受到公眾廣泛關注之后,該貼吧因“吧內存在有害內容”遭百度官方封禁。
百度貼吧的有害信息舉報反饋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戒賭吧”的消亡顯然并不能完全禁斷這類非法信息在貼吧平臺上的傳播,這一過程中,百度貼吧的有害信息防范系統(tǒng)幾乎形同虛設。前述的非法信息帖文中,發(fā)帖者大量使用“貨款”“網D”“白戶”等黑話規(guī)避系統(tǒng)中敏感詞的檢測,使用gif動圖代替靜態(tài)圖片規(guī)避圖像內容審核,利用在鏈接中夾雜字符的手法規(guī)避系統(tǒng)對鏈接安全性的監(jiān)測,以及使用貼吧的分享功能、站外在線文檔等手段層層嵌套信息,最終致使貼吧內充斥這類有害信息。
在系統(tǒng)監(jiān)控無效的情況,用戶舉報本應成為10多億用戶量級的貼吧維護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但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多次對此類帖子點擊舉報,直至截稿這些舉報均未能奏效,反饋結果中僅顯示“暫時無法確認違規(guī),持續(xù)監(jiān)控中”,原帖仍可正常點擊打開。
在這些欺詐性帖子鋪天蓋地涌現的同時,頻繁有熱心的網友在跟帖中點破發(fā)帖者與“托”之間構筑的騙局,扮演起“吹哨人”的角色。而事實上,點破騙局的“吹哨人”隊伍同樣不純潔,有詐騙者利用網友對“吹哨人”的盲目信任,一邊點破詐騙同行的騙局,一邊又在開帖下套,試圖將經驗不足的網友拉入另一種騙局。
點破別人騙局的“騙子”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在騙子與“吹哨人”的“無間道”式混戰(zhàn)中,貼吧中的信息混亂程度再升一級,官方反饋渠道失靈后則更多依靠各主題貼吧的用戶自治群體——吧務團隊。但據記者觀察,不少諸如“好心人吧”這類關注者不足百萬的貼吧中并沒有組建吧務團隊,百萬關注以上的貼吧中發(fā)帖量巨大,依賴人數有限的吧務團隊清理有害信息顯然難以保證效率。而更為極端的情況是,吧務團隊的可靠性同樣存在質疑,曾有網友發(fā)帖直指某貼吧的吧務團隊中就有騙子混跡其中。
百度平臺負有什么樣的責任
11月22日,記者多番撥打百度400客服熱線試圖向工作人員反饋以上信息,但人工服務一直無人接聽。記者亮明《中國經濟周刊》身份后,百度總機的工作人員對于有害信息泛濫以及舉報反饋不暢的問題僅表示“很抱歉,這邊幫不到您”。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昕棟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無論是法律規(guī)定還是行業(yè)治理準則的要求,對網絡不法信息內容進行審查是網絡平臺不可推卸的義務,毋庸置疑網絡平臺應是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機制的第一責任人,網絡平臺應采取更加主動、有效的措施,遏制不法信息的傳播,重點從事前防范、事中識別、事后處置三個階段展開對網絡不法信息的預防和審查工作,及時斬斷不法信息傳播的鏈條,促進網絡環(huán)境健康有序發(fā)展。
吳昕棟進一步分析表示,依據《網絡安全法》第47條規(guī)定,“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fā)布的信息的管理,發(fā)現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發(fā)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卑俣荣N吧的運營者作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依法承擔著對其用戶發(fā)布的網絡信息內容進行審查的義務,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
依據我國現行《網絡安全法》相關規(guī)定,平臺不履行信息審查義務,不僅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及刑事責任,因存在過錯造成用戶損失的,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對于民事賠償責任,吳昕棟表示,因為平臺并非不法信息的制作者,亦非侵權人,受害者很難直接起訴平臺要求平臺承擔損失賠償責任,只有當平臺未盡適當的注意義務時才應承擔與其過錯相當的賠償責任。依據民法典第1195條規(guī)定,如果百度貼吧的運營者在用戶對非法信息投訴后,仍未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造成用戶損失擴大的,受害者有權要求百度貼吧運營者承擔連帶侵權責任。
責編 | 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