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動態(tài)丨外媒突然發(fā)現,中國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最近,美國路透社網站報道,中國計劃在戈壁沙漠建設4.5億千瓦的風電和太陽能發(fā)電基地。
中國確實正在沙漠干大事:大規(guī)模建設光伏發(fā)電站。
【資料圖】
和別的國家不同,這些建在沙漠戈壁的光伏電站,除了發(fā)電之外,還捎帶著種起了水果蔬菜、中藥牧草,養(yǎng)起了牛羊雞鴨,讓戈壁沙漠的這些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洲。
種植,這個中國人刻在基因里的傳統(tǒng),就這樣毫無違和感地與現代工業(yè)結合在一起。
中國也在以這種方式,改變著自己的大地,向世界輸出“綠色能量”。
中國要在沙漠建最大的“發(fā)電站”
2022年12月28日,三峽集團官微發(fā)布了一則消息,稱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的新能源大基地,在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開建。
這個全球最大的、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qū)建設的風電光伏基地,規(guī)劃的總投資超過了800億元。
引發(fā)彭博社關注的,正是這件事。
在去年,國家發(fā)改委就宣布要在西北的沙漠戈壁上,建設總裝機容量4.5億千瓦的風電和光伏發(fā)電基地。
這是個什么規(guī)模呢?
用發(fā)改委負責人的原話說,就是“這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最大規(guī)模的”。相當于20個三峽大壩發(fā)電量的總和。
曾經被人們視為無用之地的沙漠戈壁,成了光伏電站最重要的棲息之所之一。
庫布齊沙漠是國內第7大沙漠,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保彩请x北京最近的沙漠,現在是眾多光伏發(fā)電企業(yè)扎堆的地方。
僅中廣核集團一家,已經在這里投運了5座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達到了62萬千瓦。
相當于一年少燒了44萬噸的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110萬噸。
一座電站相當于新加坡國土面積
庫布齊沙漠上現在運行的光伏電站,硬是把2.7萬畝沙漠,給整成了綠洲。
這個建在沙漠里的光伏電站并不是全國唯一,也不是規(guī)模最大的。
青海的塔拉灘光伏電站,占地609平方公里,差不多和新加坡整個國土面積一樣大。
曾經沙化面積占了98.5%的茫茫戈壁,年平均日照有2700小時以上,自從成了全球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fā)電園區(qū),除了把電送到江蘇、河南,還讓這里的平均風速降低50%,植被蓋度恢復到80%,荒漠沙丘變成了草原綠洲。
除了塔拉灘光伏電站,沙漠光伏電站在西北的戈壁大漠中隨處可見。
甘肅武威市的黃花灘,在騰格里沙漠的南緣,這里的330千伏治沙光伏電站已經投產。
寧夏中衛(wèi)的騰格里沙漠,光伏電站硬生生把6.5萬畝沙丘變成了草原,太陽能板下面種著枸杞,跑著牛羊。
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為了不讓野草遮住太陽板,每年都要鼓勵牧民來放牧。
566公里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去年開始建設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正在建設的86個光伏發(fā)電站,要讓全線109口水源井都換成電力抽水灌溉。
這樣一年能少用1082噸柴油,減少34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國為什么熱衷在沙漠搞光伏?
2017年,比亞迪的王傳福在央視《開講了》節(jié)目里曾經說過,如果中國1%的沙漠地區(qū)覆蓋了太陽能光伏板,可以解決全國13億人的用電問題。
這聽起來像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其實是有真實存在的意義的。
原因有二。
其一,中國幅員遼闊,沙漠的面積也不小。有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占了國土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其二,也恰是這些集中在中西部的戈壁、沙漠,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富集,技術可開發(fā)量占全國比重的60%以上。
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沙漠光伏,不僅能利用好沙漠戈壁這些價值較低的土地,獲得清潔的新能源,同時讓光伏發(fā)電成為現代化治沙防沙的手段。
人多地少,這似乎是我們花大力氣在沙漠建光伏發(fā)電站的一個重要考慮。
同時,把禍害人民生活的沙漠,治理成為當地百姓致富的良田,也是必選項。
但怎么才能做到這兩者同步?
拿庫布齊沙漠的光伏電站為例。
因為離北京比較近,所以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這里就開始植樹造林以防沙治沙。
但是,單純的治沙是一件投入很大,卻沒有產出的事情。
這就導致企業(yè)參與的意愿并不強烈,只能靠國家投入。
在沙漠建光伏發(fā)電站,可不是架起來個光伏板那么簡單。
防止沙塵暴和流沙對電站的損害,是首先要做的基礎功課。
第一步,防止沙土流動,就要固定它。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把麥草按方格形狀埋進沙子里,形成網狀防護帶。
第二步,是在光伏電站周圍種樹,抵擋沙塵。比如我們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里常見到的梭梭樹、花棒、紅柳等抗旱能力強的植物。
第三步,就是在光伏板陣列之間,種植耐陰性的灌草類植物,既不遮擋陽光,同時固定沙土流動。
光伏板就像一排排遮陽棚,遮擋著直射的陽光,降低了地表溫度和水分蒸發(fā)。
同時,定期沖洗光伏板表面的水,也讓下面的植物獲得了更多的水分。
這一系列的操作下來,綠色自然就回來了。
能源投資者也能從產業(yè)生態(tài)化的投入中,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回報。
“不務正業(yè)”為荒漠治理提供中國經驗
除了獲得清潔能源,順帶實現了把沙漠逆轉成綠洲的環(huán)保效益的同時,“種菜基因”強大的中國人,還搞出了(太陽能)板上發(fā)電、板下種植、板間養(yǎng)殖的“光伏+”經濟效益的新玩法。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光伏陣列間用來固沙的植物和雜草,并沒有特別的選擇。
時間久了,植物長得過高,反而遮擋光伏板的采光,需要請當地人來人工除草。
既然植物能自然生長,那一定能種植適合當地的經濟作物。
中國人骨子里“不浪費每一分土地”的基因,在沙漠里被激活。
僅在庫布齊的達拉特旗光伏基地,一期項目有效治沙的面積就有2.3萬畝。
其中,有紅棗等經濟林1.2萬畝,以及黃芩、黃芪等中草藥5000畝。
二期項目生態(tài)修復工程有效治理面積將達到2.1萬畝,同時開建的還有600畝智慧農業(yè)、日光科技等多業(yè)態(tài)融合的沙漠生態(tài)治理、產業(yè)發(fā)展示范區(qū)。
除此之外,光伏板下面的草長得太高,不方便人工清理,于是光伏電站干脆自己養(yǎng)起了羊群,請它們兼職“修剪”。
這些義務剪草師被稱為“光伏羊”,不僅膘肥體壯,還能賣個好價錢。
除了養(yǎng)羊,光伏電站還養(yǎng)雞、養(yǎng)鵝,甚至開發(fā)旅游,“光伏+”不斷玩出新花樣。
由國家電投集團建設的網紅——“駿馬”光伏電站,在前幾年還成功通過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也順便成了網紅景點。
當前,庫布齊光能環(huán)沙漠樂園旅游項目的總投資已達7.6億元,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50萬人,實現產值4億元。
這個經驗被總結推廣開來。
于是,在寧夏的光伏電站開始種枸杞、黃芪,在內蒙古的光伏電站開始種牧草、黃岑和紅棗,還特意加高了光伏面板的高度,方便羊群吃草。
對于熱愛土地又勤勞的中國人來說,把沙漠變良田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為整個地球貢獻自己的經驗。
中國“光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現在全球的荒漠化已經影響到地球20%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
特別是在亞非拉美的發(fā)展中國家,36億公頃的牧場和耕地受荒漠化影響,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是423萬億美元。
中國拿出的“光伏+”的治理方案,也為扭轉這個局面,帶來了新的可能。
在產業(yè)層面,中國的光伏新增裝機已經達到了54.88GW,連續(xù)9年排在全球第一,累計裝機容量相當于13個三峽水電站,連續(xù)7年全球第一。
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yè)中多晶硅、硅片、電池的產量全球占比超過了70%;光伏專利申請的數量占了全球的80.14%;光伏發(fā)電成本比10年前降低了80%。
其實,我們不光探索出了“光伏+治沙”的經驗,還有“光伏+農業(yè)”、“光伏+漁業(yè)”、“光伏+煤礦沉陷區(qū)治理”等等許多產業(yè)融合的體系。
當美國的沙漠光伏電站因為“環(huán)保組織”抗議影響了沙漠龜生存而縮減面積的時候,我們在卡塔爾承建的800兆瓦光伏項目已經投產。
這個項目制定了詳細的遷移規(guī)劃,為當地的灌木、蜥蜴、蛇類等原生動植物,找到了合適的新居所。
在能源領域,有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就是說人類在追求清潔能源的時候,無法找到一個系統(tǒng),能同時滿足供給安全、環(huán)境友好、價格低廉這三個目標。
現在看,這個能源“不可能三角”,也許會被中國的“沙漠光伏”打破。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