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鄉(xiāng)銀坑村傳承紅色薪火 塑造嶄新農村
距離金華市區(qū)60多公里的武義、遂昌、婺城三縣(區(qū))交界處,有一處隱秘的“世外桃源”,它被群山環(huán)繞,空氣清新。由西向東穿過村子的白沙溪支流清澈見底,石斑魚在水中自由穿梭。它不光是風景如畫的新農村,更是曾經歷經風霜雨雪的革命根據地,這里是婺城區(qū)沙畈鄉(xiāng)銀坑村。
銀坑村是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區(qū),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浙江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建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開國將軍粟裕戰(zhàn)斗生活過的地方?,F在尤其是周末,不少人走進銀坑村粟裕將軍紀念館,學習了解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歷史,在此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在這里,紅色基因被融于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信仰之火在代代相傳中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
憶往昔:崢嶸歲月中的革命力量
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銀坑,籌劃、指揮浙西南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qū)特(委)。當年,銀坑村一批有志青年加入紅軍隊伍,廣大窮苦人民積極支持、協助、投入紅軍開展的革命活動,為革命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如今,在銀坑村的中心廣場上有一尊粟裕將軍銅像,粟裕將軍在戰(zhàn)場上的英姿仿佛就在眼前,讓人不禁心潮澎湃。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5年2月,中央決定以先遣隊先頭部隊和江西懷玉山被敵重兵包圍突圍的部隊為基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挺進浙江,會合閩浙邊革命力量,先后開辟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堅持了3年游擊戰(zhàn)爭,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20日,挺進師從松陽的瓦窯崗經遂昌近江嶺到門陣,來到銀坑村。紅軍一來就廣泛開展宣傳,發(fā)動群眾。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朱金寶找到粟裕、劉英,與紅軍取得聯系。在黨組織領導下召開村民大會,發(fā)動群眾,斗爭土豪劣紳,開倉濟貧,將地主家的浮財分給貧苦農民。
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不僅在銀坑(湯溪邊區(qū))根據地建立了黨支部,還贏得了廣大窮苦人民積極支持,成立了貧農團、婦女會、赤衛(wèi)隊,協助紅軍開展革命活動,打探敵情、提供補給、對外封鎖消息……使部隊有依托作戰(zhàn),有地方休整安置傷員,推動紅色力量在婺南山區(qū)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這其中,銀坑村不但成了紅軍軍需重要的補給地,還有一大批村里的有志青年受紅色思想引領,加入了紅軍隊伍。
謀未來:紅色研學帶動新農村發(fā)展
如今走在銀坑村,處處都能見到紅色元素。村里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練兵場保留了它原本的面貌,當年粟裕就是在這兒整軍練兵,訓練出一支英勇精銳的部隊。漫步于粟裕將軍舊居,紅軍用過的槍支、生活器具一一陳列。粟裕將軍紀念館的墻上掛著的地圖是從1927年粟裕參加革命直至浙西南3年游擊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所到之處所有的線路圖,看完這幅地圖,仿佛自己也跟著粟裕將軍走了一遍當年的革命之路。
銀坑村村民的墻上繪有游擊戰(zhàn)爭和革命活動的場景,這里的路叫紅軍路、粟裕路,這里的巷子是將軍巷、勇進巷、永峰巷、永全巷……銀坑村的村民說,把老紅軍的名字編進路名、巷名里,就是在時刻提醒自己: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村里的不少居民對于這段歷史都可以娓娓道來,聽著他們講述先輩參加挺進師戰(zhàn)斗、犧牲的故事,時隔近一個世紀的硝煙仿佛撲面而來。
現在,銀坑村已經不再是隱于深山的世外桃源,成了遠近聞名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研學基地,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yǎng)新一代有為青年貢獻著力量。“重溫歷史,紅色事業(yè)永承!”“向英雄、英烈致敬!”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陳列室的小桌上,不少參觀者都在本子上留下了自己的感悟。
“今年是建黨百年的特殊時間節(jié)點,我特意帶著全家人過來參觀感受紅色力量。”6月19日,我們采訪時,家住蘭溪的劉先生特意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銀坑村參觀。銀坑村黨支部書記陳凱良說,從2015年11月紅色教育基地建成后,銀坑村這個“紅色陣地”已經接待了400多個團隊、近10萬人次游客。
陳凱良的祖母許云香就是一個“老革命”,在抗戰(zhàn)時期曾帶頭為粟裕將軍帶領的宣遂湯游擊隊提供生活物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在祖母的熏陶下,紅色基因深深根植于陳凱良的心中。2014年,陳凱良毅然放棄經營多年的鋸板廠回到家鄉(xiāng),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回村任職的那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讓銀坑擺脫落后山區(qū)村的現狀,積極發(fā)展紅色文化,把銀坑村打造成為金華的“井岡山”。
在陳凱良為代表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村民齊心協力,銀坑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銀坑,除了擁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紅色元素,還有隨處可見的惠民工程。蜿蜒秀美的游步道、結實美觀的河道欄桿、干凈整潔的親水平臺……“現在我們山里人的生活也很幸福了。”村里老人的話中透出了滿滿的自豪感。
依托“黨建+紅色教育+綠色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銀坑村有效提升了革命老區(qū)的知名度,帶動鄉(xiāng)村振興,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陳凱良表示,接下來將繼續(xù)積極打造好“紅色銀坑”這張金名片,繼續(xù)對村里的硬件提檔升級,通過紅色研學增強村集體收入造血功能,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