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能源需求持續(xù)降低 原油短期或階段性供需失衡
若供給端減量過快,短期將出現暫時性失衡局面
原油供給和需求在區(qū)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決定了全球范圍內原油貿易的流通方向,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地區(qū)是主要的原油出口地區(qū),全球主要原油進口地包括亞洲的中國、印度和日本,以及歐洲和美國。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在“碳中和”背景下,一次性能源需求將不斷降低,新能源新業(yè)務實現清潔替代是未來能源發(fā)展的大方向。但短期而言,需求替代仍需要一段時間兌現,如若供給端減量過快,短期或出現階段性供需失衡的局面。
供給:勘探活動有望進一步恢復
從全球儲量情況來看,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原油儲量達1.7324萬億桶。全球原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和美洲地區(qū),其中中東原油儲量占比達48%,美洲占比達33%(中南美19%、北美14%),接下來是以俄羅斯為主導的獨聯體國家,占比8%,非洲地區(qū)儲量占比7%。分國別來看,2020年委內瑞拉原油儲量位居全球首位,達3038億桶,其次是沙特(2975億桶)、加拿大(1681億桶)、伊朗(1578億桶)、伊拉克(1450億桶)和俄羅斯(1078億桶)。
原油產量與儲量的區(qū)域分布大體一致,但中南美地區(qū)產量占比遠不及其儲量占比,產量占比僅為7%。2020年,全球原油產量8839.1萬桶/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環(huán)比降低6.92%,近10年年均增幅為0.61%。其中美國原油產量1647.6萬桶/天位居首位,其次是沙特、俄羅斯和加拿大。2020年,中國原油產量390.1萬桶/天,位列第六。從各地區(qū)產量變化情況來看,北美頁巖油革命為當地帶來了較大的產量增幅,2010年至2019年,北美地區(qū)年均產量增幅為8.43%;中東地區(qū)近兩年產量增幅有所放緩,年均增長1.96%;獨聯體產量也呈現平緩增長的趨勢,年均增幅1.07%。此外,歐洲、中南美、非洲地區(qū)的產量則呈現緩慢遞減趨勢,2010年至2019年產量分別下降2.23%、1.80%和1.93%。
油田的儲產比衡量油田的生產效率,根據儲產比情況,委內瑞拉擁有巨大的原油資源儲備,但近年來受美國制裁影響,委內瑞拉原油產量大幅萎縮,2020年其儲產比高達1542.1,而同期美國為11.4、沙特為73.8、俄羅斯為27.7、中國為18.2。隨著后疫情時代來臨,原油勘探活動有望恢復,產量回升情況下儲產比預計降低。
需求:燃料型需求占據重要地位
從需求情況來看,2020年全球原油消費為8847.7萬桶/天,環(huán)比下降9.3%,近10年年均增長0.2%。2008年及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需求出現下滑,其他年份需求均穩(wěn)定增長。分區(qū)域來看,亞太地區(qū)需求占比最高,為38%;接下來是北美和歐洲地區(qū),占比分別為23.5%和14.5%。亞太地區(qū)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動能較強,原油需求增速較為可觀,2010年至2019年年均需求增速達3.1%;接下來是獨聯體和非洲地區(qū),增速分別為2.5%和2.0%;北美地區(qū)原油需求增速趨緩,2010年至2019年原油需求年均增速僅為0.5%;歐洲地區(qū)原油需求出現了年均0.5%的負增長。從國家需求排名情況來看,2020年美國需求量為1717.8萬桶/天,位居第一;亞洲地區(qū)的主要需求國為中國、印度和日本,需求量分別為1422.5萬桶/天、466.9萬桶/天和326.8萬桶/天,是全球第二、第三和第五大需求國。美國和中國作為原油需求大國,在原油需求絕對量上占據主導,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顯著拉開。
從產品結構來看,原油主要下游消費為柴油,占比為29%;接下來是汽油(24%)、乙烷和LPG(15%)、燃料油(7%)、石腦油(7%)、煤油(5%)??梢姡剂闲托枨笤谠托枨笾姓紦匾匚?,被廣泛運用于工業(yè)和交通運輸領域;化工需求也是原油消費的重要部分。隨著煉廠向深加工和煉化一體化方向邁進,煉油產品輕質化的特征愈發(fā)顯著,不同地區(qū)消費結構中也多以柴油和汽油等輕質組分為主。中東地區(qū)油氣資源豐富,LPG和乙烷成為中東的重要油氣產品以供出口或用于當地的氣體化工項目。此外,中東地區(qū)第二大原油消費產品為燃料油,主要用于當地發(fā)電需求。北美地區(qū)占比最大的產品為汽油,美國公路運輸較為發(fā)達,帶動了當地的汽油需求。
貿易:區(qū)域分布存在不平衡現象
分析全球原油供需結構可以發(fā)現,原油資源供給和需求在區(qū)域分布上存在顯著的不平衡現象:亞太地區(qū)和歐洲地區(qū)存在較大需求缺口,尤其是亞太地區(qū),當地原油資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2020年,供需缺口達到了2619萬桶/天,歐洲地區(qū)供需缺口為920.9萬桶/天。中東、非洲和獨聯體呈現供給過剩的格局,2020年過剩量分別為1934.4萬桶/天、330.6萬桶/天和934.7萬桶/天。相較之下,北美和中南美地區(qū)自有資源豐富,原油供需結構相對平衡,供應分別小幅過剩274.9萬桶/天和56.7萬桶/天。
全球原油供需不均衡的區(qū)域性結構決定了全球范圍內原油貿易的流通方向,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地區(qū)是主要的原油出口地區(qū),2020年中東(不包括沙特)出口原油1391.5萬桶/天;美國作為2020年第一大原油出口國,出口量為811.7萬桶/天;接下來是沙特,出口原油802.7萬桶/天;俄羅斯出口量達743.3萬桶/天。亞太地區(qū)原油資源有限,主要出口成品油,2020年該區(qū)原油出口量為739.9萬桶/天。
從各地區(qū)出口走勢來看,美國頁巖油革命帶動當地出口大幅攀升,近10年美國原油出口年均增長達到27.7%,與之相似的是加拿大,年均出口增長7.0%;中東地區(qū)出口年均增長1.6%,亞太地區(qū)年均增幅為1.9%。相對而言,沙特和俄羅斯出口供應較為穩(wěn)定,近10年出口量變化不大。
供需缺口較大的地區(qū)是全球主要原油進口地,包括亞洲地區(qū)的中國、印度和日本,以及歐洲地區(qū)和美國。其中,中國作為原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2020年其原油進口量達到了1286.5萬桶/天,進口量占比為20%;歐洲進口量為1261.1萬桶/天,進口占比19%;接下來是美國、印度和日本。
中國和印度作為經濟增長較快的發(fā)展中國家,其原油進口近10年維持穩(wěn)定的增長態(tài)勢,其中中國年均進口增長率為11.9%,印度為3.4%。歐洲進口呈現先增加后趨緩的發(fā)展趨勢,這與當地經濟增速和能源結構轉換密切相關。隨著美國國內資源供給不斷充足,其出口量不斷攀升的同時進口量也隨之下滑,近10年來美國年均進口增速為-3.3%。日本受經濟增速下滑影響,原油進口量也呈現下滑趨勢,進口量年均增幅為-2.8%。
油價:今年運行中樞存下行預期
2021年,全球原油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格局。從供給端來看,OPEC+組織嚴格執(zhí)行減產協議,美國方面受資本開支限制以及颶風等自然災害影響,頁巖油產量增長緩慢。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后疫情時代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沖擊不斷減弱,原油需求也逐漸恢復。據EIA原油供需數據,2021年全球原油市場總供給9559萬桶/天,總需求為9690萬桶/天,供需缺口達到131萬桶/天。展望2022年,隨著OPEC增產和美國產量逐漸恢復,以及需求增速減緩,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將收窄并轉向寬松。根據EIA對全球原油供需平衡表的預測,2022年原油產量預計增至1.0093億桶/天,需求預計增至1.0046億桶/天,2022年全球原油供給過剩約達470萬桶/天。2022年,在通脹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美聯儲縮表和加息的動作使得流動性持續(xù)收緊,原油金融溢價將有所回落,疊加原油基本面邊際轉弱的預期,2022年油價運行中樞存在下行預期。
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在“碳中和”背景下,一次性能源需求將不斷降低,新能源新業(yè)務實現清潔替代是未來能源發(fā)展的大方向。供給端和需求端能源結構均將調整,資本方將更多進入新能源賽道,上游投資銳減,大油氣公司開始布局新能源戰(zhàn)略,出售傳統能源資產,長期原油供給向著減量趨勢發(fā)展。在各國的凈零排放標準下,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或降至6000萬至7500萬桶/天,降幅達25%至40%,但短期而言,需求替代仍需要一段時間兌現,如若供給端減量過快,短期或出現階段性供需失衡的局面。